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《人生七年》,跟踪了14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,每七年拍一段,一直拍到56岁,以此来看英国的阶层有没有闭锁。一个叫郑琼的导演,用6年时间,拍了3个孩子成长、寻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。他们分别是甘肃农村女孩马百娟、小镇青年徐佳和北京女孩袁晗寒。看过这部纪录片不禁会感叹,人生真的会因为不同的起点带来不同的轨迹。01
马百娟的命运最让人唏嘘。
12岁的她,从小生长在甘肃省会宁县成牟村,是个标准的“山沟沟里的孩子”——和家人挤在破旧的窑洞里,家里面总是不够吃,水总是不够喝,全家一年的消费不超过50元。
马百娟的父亲和村里大部分父母想法一致,他不赞同孩子去学校:“上学要打工,不上学也要打工,为什么要上学?”
幸亏当地老校长多次劝说,马百娟才有了背上书包的机会。
因为家离学校很远,马百娟每天早上倒一碗水,掰几口干馍在水里一泡,吃完就急忙出发。她需要在大山中步行近10公里,才到学校。
机会来之不易,马百娟在课堂上总是加倍认真,生怕漏听。
每天她都会大声朗读自己写的作文:“我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,上了大学后要去打工挣钱。我要一个月挣1000块钱,我还要盖房子、挖水井…..”
放学后,马百娟要从井里打水、喂猪,还要和家人一起上山拉玉米秸秆。完成这些已是晚上8点多了,这样的日子马百娟一天天重复着。
但即使马百娟习惯了艰苦环境,生活也没能朝着她期待的方向发展。
马百娟最终还是辍学了。她父亲认为,“女娃娃是(要嫁到)别人家的,书少念点,够用就行”。而且,父亲还替她选好了一门亲事,男方是同村的表哥。
那一年,马百娟15岁,她去不了北京了。父亲告诉她,除了嫁人,没有别的出路。
她父亲做房地产,母亲也很优秀,从小带她学习各种艺术爱好,后来幸运地考进中央美院附中。但学到高二觉得没意思就辍学了,父母也觉得无所谓。
接着她在南锣鼓巷,用2万块钱租了一个铺面,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开了一段时间小店铺。父母也不期待她能赚钱、养家,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。几年以后,父母送她到德国专门去读艺术院校。回国后,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公司,成为CEO袁晗寒。像所有的小镇青年一样,他努力学习,进入县高中,希望考出好分数,经历两次高考落榜,最后勉强考入湖北工业大学。
在大学里,别的同学都在玩“神庙逃亡”游戏,他已经开始找工作了。第一份工作在保险公司实习;毕业后,去了一些民营企业,但只干了两三天;接着跟同学租个小铺面,倒卖iphone手机。最后终于把自己折腾进一家国企,叫中电控股。在那里从基层员工做起,踏踏实实干到了三四十岁,在武汉安家落户,也有了妻子和孩子。徐佳说,他逐渐能接受阶层之间的不平等,觉得这是合理的。他也努力让孩子去学习更好的科目,走向更好的阶层。马百娟和袁晗寒之间的不公平是非常清晰的,但徐佳是一个通过教育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人。郭德纲曾经讲过一个故事,很打动我。他说小时候每当下雨,小朋友就会在教室里等着家长来送伞。但他家里很穷,根本没有伞,所以为了不被淋透,他只能快速奔跑。我其实不太赞同很多人过度强调的快乐教育、幸福教育,或者无条件地顺从孩子的性子和爱好。这些教育方法都是从国外的贵族家庭流传下来的东西,却被很多误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家庭,错误地用来作为自己的教子方法。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大的伞,却让孩子悠闲地行走。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,他们会因此过得更糟糕。
如果一定要我选择的话,我宁愿努力为孩子撑一把小伞,但要竭力教会他们快速奔跑,因为没人知道未来会下什么样的大雨。与其过于乐观地告诉他们伞非常结实,爸妈可以帮你扛着,不如告诉他们真相:没有伞的孩子,你要学会用奔跑的方式,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。“在一个只论输赢的社会里,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。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离开哪里,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对所处的文化是否有察觉和反省,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。”问题来了,你更赞成「快乐教育」,还是鼓励孩子「努力奔跑」?
无论身在哪个阶层,都要保持终身学习,而阅读和写作是性价比最高的改变自己、提高竞争力的方法。SS卡片读书法是我阅读写作将近20年,总结出来的一套自己独特的深度阅读和写作的方法。可以扫下方二维码,加入我发起的「阅读写作3天训练营」,已经到74期了。我会在里面很详细地讲这个方法,和盘托出所有的底层心法。只需0.99元,6月26日开营。
推荐阅读(点击蓝色字即可):
1.《那些离开大厂的中年人,后来怎么样了?》
2.《9.4高分!这部剧告诉你:如何废掉自己》
3.《京东前高管身患绝症,人生中这件小事更重要》
4.《中国最“另类”老板:95%利润给员工、宣扬加班不道德》
5.《“挖呀挖”老师被网暴:成人的世界,挖出了啥?》